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/報導】 自從健保將每隻眼的白內障手術給付額度由2萬3200元降為2萬700元後,部分醫療院所為反應「成本」,紛紛捨棄新型的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,改採傳統囊外水晶體摘除術。部分眼科醫師認為,囊外水晶體摘除術的傷口大、恢復時間長,加上感染風險又大,將影響到受術患者的醫療權益。
白內障是相當常見的眼科疾病,且活得愈老,罹患率愈高。嘉義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呂俊憲指出,年逾六旬老人的罹患率約六、七成,過了70歲增至八、九成,至於80歲以上的老人,則幾乎「人人有獎」,無一例外。由於患者眾多,醫療儀器廠商莫不全力開發新型機種,搶食這塊醫療大餅。
然而,自從健保給付縮水後,部分醫療院所已改弦易轍,不再動不動就為病患施行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、甚至水刀白內障手術,轉而採用傳統的囊外水晶體摘除術,只因後者沒有昂貴的儀器成本壓力,手術的利潤較高。就前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主任蔡瑞芳的了解,改變白內障手術方式的醫療院所逐日增加,呂俊憲也發現,嘉義地區有多家眼科診所正悄悄改變中。
蔡瑞芳表示,超音波乳化儀的價格不一,一般水準每部70萬元左右,好一點的在70~150萬元,至於目前正流行的水刀機型,至少都在200萬元以上。新舊機型的差別,在於控制性、穩定度及效率,傷口大小也不一樣,安全性當然也有所不同。
就拿目前醫療院所常用的超音波乳化儀來說,只要開個0.27公分左右的傷口,就可將超音波乳化器伸入眼球的水晶體,將混濁的水晶體乳化並吸出,接下來再施以人工水晶體植入術。由於傷口不用縫合,感染機率大幅降低,恢復時間也快,通常術後隔天就可用眼。
相較下,傳統囊外水晶體摘除術的傷口約1公分,眼睛內外壓力的改變加大,不僅眼睛壓力往外跑的危險性增加,造成視網膜剝離、感染、玻璃體脫出的機率也明顯增加。更何況,傷口需縫5~8針,除了有可能併發散光,術後復原時間則拉長到3個月以上,多少會影響到日常生活。
雖然改採囊外水晶體摘除術的缺點較多,但蔡瑞芳認為,這項傳統手術仍有其不容抹殺的優點,比如較晚期(較熟)的白內障,硬度明顯增加,一般超音波乳化儀的能量不足以將之乳化,若硬是提高能量,又有傷及週邊組織的風險,此時就應採行傳統的囊外水晶體摘除術,將變硬的水晶體一塊塊切開、取出。但他強調,到底該採用超音波乳化術或囊外水晶體摘除術,應從患者白內障的型態而定,而不應單從成本的角度取捨。
對於部分醫療院所基於成本考量而改變白內障手術方式一事,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眼科主任尤之浩則持保留態度。他認為每部超音波乳化儀的價格雖在100萬元以上,但只要開5千檯刀以上,每次的儀器成本才200元而已,加上大多數耗材又可重複使用,若說為了節省成本而改採費時費力的囊外水晶體摘除術,似乎有點言過其實。